22 2021-07
博鳌机场党支部寻迹莺歌海 感受先辈激情,凝聚坚定信念
发布者:万鑫 浏览次数:1150
分享到:

      这里是引得诗人郭沫若泼墨挥毫的“极乐园”,这里也是见证三代“盐场人”艰苦奋斗的热土。这里是中国三大盐场之一,曾创下年产32万吨的历史最高生产记录;它拥有63历史,向人们诉说着一代又一代“盐场人”艰苦奋斗的故事,它就是位于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的莺歌海盐场。而今,博鳌机场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和优秀员工代表,组成了党建活动小组,踏上了这片神圣的土地,追寻先辈的足迹,感受热血与激情,守护初心,坚定信念。


 


      01参观盐文化馆,了解莺歌海的传奇历程
      莺歌海盐场的开发历程充满传奇:日本侵华时期,计划开发莺歌海盐场为“东亚第一大盐场”,但只建到纳潮口就战败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接手莺歌海盐场建设任务的国民政府在共产党先辈以及当地人民的默默抵抗下,只得对建设盐场作罢;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支年轻的勘探队伍踏进莺歌海,从此锻造了一段轰轰烈烈的“万人建盐田”的热血事迹……


 


      一颗海盐,历经纳潮、制卤、结晶、采盐、堆坨、过滤等多种环节,这是“盐场人”与时间的约定,更是60余载智慧与奋斗的结晶。
      02三代盐工访谈,感受盐场人的热血青春
      60余年的风雨兼程,莺歌海盐场的几代职工,他们有着共同的记忆,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回忆。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甲子时光里盐场的沧桑变迁,岁月涤荡和温情永存。



      吴师傅既是盐二代也是盐一代,他从1958年跟随父亲到达了莺歌海,自此在这片荒凉的土地安营扎寨,一股脑投入了盐场的建设中。王师傅回忆道:当时的莺歌海盐场还是一片沼泽地,草比人高,住的是草房,每到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雨停了,里面还在下;睡的是木格子,就用手指粗的木条编成,没有床板。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吴师傅同他的父亲以及其他“第一代”盐工们一起,创造了一个万人齐上阵、大干快上的时代,打造了中国盐业史上的热血传奇。回忆起盐田建造时期的吴师傅一度哽咽:我们当时有那么多人,百分之八十的人因为营养不良而水肿,夏天大家热到中暑,但是大家不能停啊,照样一天干十几个小时,白天一点点、晚上一点点,就是这样把盐场给建了出来。
      吴师傅向我们讲述的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通过讲述,我们仿佛看到了在那个缺乏机械的年代,这么一群人,用一个肩膀、一把铁锹、一个土筐,就这么把万亩盐田给建造了出来,而这背后支撑他们的信念,也给在场的人员带来了深刻的思考。
      03重温入党誓词,守护初心、凝聚信念



      盐场基地里,党建活动小组重温入党誓词,怀揣着对党的忠诚及感恩,在庄严地宣誓中,坚定永远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
      04重走盐工路,追寻盐工足迹



      自皑皑“盐山”,到盐文化馆,这是几代盐场人走了无数次的路。2.5公里,只是这漫漫长路的一小部分,沿途一望无际的盐田让党建小组的员工们啧啧称奇。夕阳西下,澄澈的天空倒映在了盐田,真真让人明白了这里为什么被称为“天空之镜”。不知道开荒拓土的“盐一代”们,在劳累了一天后,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在这条路上时,还有没有力气去欣赏这美丽的夕阳。但同先辈们一样的,是奋勇前进的脚步。
      05纪念革命烈士,瞻仰先烈精神
      莺歌海曾经是琼崖纵队的革命根据地,是海南省的革命老区。莺歌海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为纪念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而建造的革命教育基地。尽管先烈们的革命事迹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他们为民族、为国家英勇奋斗的精神永不会过时,革命的火种经久不息,党建小组在此继承先烈遗志,定要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祖国的腾飞贡献力量。
      06当一回收盐工,体验每粒结晶的来之不易



      戴上盐工帽,穿上收盐鞋,手拿收盐耙,党建小组的员工们带着新鲜感踏进了盐池。伴随着烈日的照耀,雪白的“银山”逐渐在大家的脚下堆积,手上的收盐耙很快变得沉重,汗水不停滑落,此刻,大家真切的感受到了盐场人的辛苦与不易。
      07红歌唱响信念,分享凝聚力量 
      “我爱莺歌海,盐田如雪白,清清的流水飘着红云彩;草是我们除,路是我们开,汗珠结成满地银,枪不离手志不改……我爱莺歌海,四季春常在,悠扬的莺啼赞美新时代;场是我们建,花是我们栽,万里东风入胸怀,军装褪色志不改……”莺歌海人,不光用汗水换来了白花花、亮晶晶的原盐,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更加宝贵的精神财富----莺歌海精神。当欢快的旋律响起,我们唱出的,是永不认输、艰苦奋斗的信念。


下一条新闻